吉林大学MBA领导行为学培训导师美国HONEYWELL领导力研究访问学者中兴通讯学院资深讲师中国南玻学院首席讲师加拿大HEALTHYMAN公司高级管理顾问企业内训600天,培训学员近3万人次领导行为学培训导师、吉林大学MBA,知名领导行为改善专家,《企业家》杂志“领导力”专栏的特约撰稿人,曾任国内某大型国企上市公司高层领导,美国HONEYWELL领导力研究访问学者, 加拿大HEALTHYMAN公司高级管理顾问,中兴通讯学院资深讲师,南玻学院首席讲师,多年从事企业管理者能力提升和企业[详细]
◆ 课程定位:
俗话说:“基础不牢,地动山摇。”班组是企业的细胞,班组这个细胞的生命质量,是企业肌体是否健康的标志。
班组长战斗在企业管理的第一阵线,是“兵头将尾”的角色,班组长八小时的战斗在现场,第一个发现问题,第一个解决问题,“管职”虽小,责任不小。班组长能力的强弱、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整个班组乃至企业整体的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
班组长没有很大的行政权力,班组长对员工最大的影响力来自于“心”,与员工相处要“交心”;帮助员工要“用心”,对员工的感受要“关心”。
目前,很多企业的班组长的管理技能还处于“原生态”状态,他们仅凭自己的经验、感觉和悟性进行管理,缺少一整套系统的、科学的思维方式和管理方法,导致他们经常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总是感觉自己迟迟进入不了理想中的角色,进而在工作中很难做到“游刃有余”、“成竹在胸”。
本课程是张立言老师通过总结自身十余年的管理经验,结合作为五年的企业管理顾问,对上百家国企、民营企业和跨国公司的深入了解和对企业班组长所普遍存在问题的认真剖析而形成的。
本课程从班组长角色认知、有效面对员工“交心”、辅导员工“用心”、关注员工感受“关心”等四个方面管理技能入手,使企业的班组长能够尽快从管理的“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最终成为一名与员工贴心的班组长。
◆ 课程收获:
培训目标1:使学员认识到班组长三个主要角色和影响力的产生原理;
培训目标2:使学员掌握如何克服外界干扰“敞开心扉”的方法和技巧;
培训目标3:使学员掌握减少“情绪负债”的方法和技巧;
培训目标4:使学员掌握灵活运用四种不同辅导方式的方法和技巧;
培训目标5:使学员掌握在辅导中实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的方法和技巧;
培训目标6:使学员掌握在三个阶段管理员工感受的方法和技巧;
培训目标7:使学员掌握正确面对员工非正常状态的方法和技巧
◆ 课程优势:
√深入浅出,讲师通过现身说法,将管理理论与鲜活案例有机结合起来;
√突出实用,课程中有大量可操作的管理“套路”,学员可以实现“就地转化”
√角色转换,学员是课堂中真正的“主角”,老师的目标是让学员的脑子“转起来”
学员对象:企业班组长及其他基层管理者。
课程时间:2天(12小时)
培训形式:课程讲授、案例分析、情景演练、管理活动、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
课程纲要:
第一单元: 班组长的角色认知
1. 班组绩效与个人绩效
2. 班组长需要具备的“三头
3. 不同角色产生不同的影响力
4. 影响力发挥作用的条件”
5. 当代员工的特点及角色转换
6. 班组长的责任与义务
7. 员工贴心班组长的标准
案例分享1:“原生态”管理写实
案例分享2:管理中的“本质化”因素
案例分享3:帮助员工
第二单元:有效面对员工“交心”
1. 如何能够敞开心胸
2. 如何能够抵御来自外界的干扰
3. 如何保持积极向上的乐观心态
4. 如何有效面对“两圈”
5. “情绪负债”的产生及其相关影响
6. 如何有效避免“情绪负债”
7. 如何很好利用自身“四大天赋”
8. 如何有效调整自我心态
9. 影响人际最大的障碍分析
10. 如何正确理解“双赢”
案例分享1:她的烦恼
案例分享2:“赢”的故事
第三单元:有效辅导员工要“用心”
1. 员工创造绩效的两个必要因素
2. 有效辅导员工的标准
3. 有效的员工辅导需要“因你而变”
4. 有效辅导员工的两种不同行为
5. 工作行为与关系行为的区别与联系
6. 辅导员工的四种不同风格分类
7. 有效的辅导是“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8. 员工的四种不同分类
9. 四种辅导风格与四类员工的正确匹配
10. 如何在事前对员工进行有效辅导
11. 如何在事中对员工进行有效辅导
12. 如何在事后对员工进行有效辅导
案例分享2:纠偏目标
案例分享3:达成一致
第四单元:对待员工感受要“关心”
1. 当代员工“跟着感觉走”
2. 需要有效管理“员工的感受”
3. 管理员工感受需要关注三个阶段
4. “关心”员工感受需要输入“正能量”
5. 如何管理员工的“初始感受”
6. 如何有效转移员工的“关注焦点”
7. 关注员工的感受需要“高情商”
8. 如何在日常沟通中保证员工“开心”
9. 员工“感受钟摆”的分析
10. 如何面对员工的“非正常状态”
11. 如何有效影响员工的“感受”的SPIN法则
案例分享1:企业印象
案例分享2:从“垃圾桶”到“影响者”
案例分享3:干扰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