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著名管理实战专家北大政府管理学院客座教授哈工大MBA总裁班特约讲师多家知名企业管理顾问陈松先生曾于国企陕西中烟、美资智高科技担任管理职务,后进入民营企业三德医疗集团任董事局董事,负责集团及各分子公司业务运营和人力资源工作。于2010年进入管理咨询行业至今。基于国企、外资及民营企业多年的管理及运营实践,使得陈松老师对不同企业的不同阶段都有着精准的判断与洞见。尤其擅长企业的经营和管理落地问题。陈松老师“没有落地就没有管理”的核心理念被众多企业家及管理者所推崇。其诊断及解决企业管理问[详细]
【课程名称】管理者角色认知与胜任力
【课程背景】
企业进行管理的终极目的就是实现决策层制定的相关工作目标,因此,目标的实现过程就是执行的过程,这个过程被称之为管理。在管理的过程中,管理者作为承接决策层与执行者的关键,往往决定着目标实现的最终结果。目前,很多企业的管理者大多来自于具有发展潜力的业务骨干,面对系统、科学的管理,并没有真正进入到管理角色,未形成管理概念和管理技能。在具体工作中主要表现为:
1、 不能明确自身定位,找不到工作重点;
2、 只做传声筒,不能主动承担和解决问题,一切靠上级领导;
3、 当“民意”与“上意”发生冲突时,不知如何处理;
4、 对上不能主动汇报、回报工作进度,对下不能及时、有效的评价与检查;
5、 对平行部门缺乏必要的理解与协作,“山头主义”严重,沟通成本高,效率不佳;
6、 对下通常以“老好人”“先锋官”的角色出现在团队中;
7、 凭着零散的管理经验和感觉进行部门管理,缺乏系统、科学的管理方法;
8、 ……
解决上述问题,实现管理者自动自发的有效管理行为,并带领团队实现更高的绩效目标,不仅要解决管理者在处理实际问题时的方法和工具问题,还要使管理者明确自身定位,掌握管理者必备的核心技能,使管理者在思想、方法、工具、意愿、能力方面有效结合,最终提升组织执行力,实现目标落地。
《管理者角色认知与胜任力》课程专门针对企业管理人员掌握管理知识、提升管理技能而研发的实用性课程,本课程一方面系统的讲解管理的本质,给受训学员呈现完整的管理导图,另一方面还将结合工作实践,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情景模拟等形式使学员掌握自身的角色定位,并将管理知识转换为管理技能,再将管理技能在培训课堂上转换为实际应用,有效帮助管理者提升工作绩效实现管理目标。
【课程收益】
l 掌握管理的本质和内涵
l 掌握管理的本质和内涵
l 掌握作为下级的管理者角色定位
l 掌握作为同事的管理者角色定位
l 掌握作为上级的管理者角色定位
l 提升管理者团队打造技能
l 提升管理者工作管控能力
l 提升管理者沟通能力
l 提升管理者激励能力
【课程对象】企业各级管理人员
【课程时长】1天,每天6小时
【课程要求】
l 分组研讨,按4-6人一组,现场学员呈岛状安排座位便于讨论;
l 每小组准备白板纸2张,三色白板笔各一支。
【课程大纲】
第一单元:管理的内涵
l 案例讨论:管理的起源
l 企业中的三大角色及主要任务
决策层的核心任务
管理层的核心任务
执行层的核心任务
l 案例讨论:管理的本质
l 现代企业管理导图
第二单元:管理者的角色定位
l 作为下级的管理者角色定位
案例分析:管理者不是传话筒
案例分析:管理者不是民意代表
案例分析:管理者是上级领导的替身
l 作为同事的管理者角色定位
案例分析:谁是你的内部客户?
案例分析:功夫在诗外的启示
l 作为上级的管理者角色定位
案例分析:业务高手不等于管理高手
案例分析:好人经理不等于职业经理
案例分析:管理者、领导者、规则制定与维护者
第三单元:团队打造能力
l 小组讨论:如何让团体变团队?
l 团队的四大特性
l 案例研讨:团队成员的角色与分工
l 团队成立期的特点与管理方式
l 团队动荡期的特点与管理方式
l 团队稳定期的特点与管理方式
l 团队高产期的特点与管理方式
l 团队文化建设的四大要诀
第四单元:工作管控能力
l 目标管理的概念
l 案例分析:目标的转换有效性
l 小组讨论:是什么在影响目标实现?
l 目标达成的六个关键点:信念、目标、策略、计划、资源、过程控制
l 从SMART到SAIL
l 小组讨论:计划VS变化
l 工作计划的五大核心要素
质量/目标:分阶段目标与工作任务的关系
资源/预算:资源利用与工作任务的关系
人员委派:任务特点与识人用人
案例分析:某工作任务的人员委派
时间进度:时间节点设计的方法
风险预案:分级响应机制设计原则
l 什么是执行?
执行就是有结果的行动
执行控制的六大内容
执行控制的四大方法
第五单元:沟通与激励能力
l 高效沟通的基本模型
l 影响沟通的四大因素
立场是沟通的前提
信任是沟通的基础
情绪是沟通的保障
情感是沟通的关键
l 性格与沟通策略选择
l 什么是激励?
l 工作实践中的员工需求
l 如何进行激励性的表扬
案例研讨:越表扬业绩越差的小张
l 如何进行激励性的批评
案例研讨:乙产品的改进